前天分享關於孩子在家不主動練琴的文章,沒想到引起很熱烈的討論。
其中有一則留言讓我覺得很無奈:
「大部分,只有學校功課會認真。
練琴這件事,因為學校沒有考,所以能自律的不多。孩子學樂器會那麼辛苦,這是原因之一,因為懶反正學校不會考 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重要。
如果今天學校也要考樂器,我想大家每天都會練習。
就是為了考試而讀書的概念。」
前幾天,剛好與一個非常愛手作的孩子聊天,我非常驚訝,她說:「國中如果學校一直學手作、木工,那沒有用!因為之後又不會考!」
我們的教育,從架構開始就潛移默化了孩子,要功利主義:讀書為考試。不考不用學。要考得補習。成績第一!
教育,沒有「心」的位子:這些學習,跟我的人生有什麼關係?我對這些內容充滿好奇與熱忱嗎?我未來還會想繼續探索這些科目嗎?還是考完我立刻將他們回收?(腦中突然閃過,鄰居孩子考上高中第一志願,放榜後拿著大推車,塞滿比自己高兩倍的一大堆評量,推去回收廠…)
於是我還想到,與音樂老師教授間的對話。「如果是一路音樂班上來的學生,考進大學音樂系,很多人常常得打掉重練。因為基本功非常虛!」
「孩子在音樂班,一路上有很多規定的比賽、考試,而且通常曲目都過難。應付完學校考試,就要趕下一個比賽。為了求表現老師時常給超出程度的曲子。然後總是因時間不夠,一年磨一兩首超難得曲子,基本功沒時間練。任務完成後,又是下一個更難的得應付。沒有時間慢慢吸收消化,或真的從自己的程度開始紮實慢慢累積…. 長久下來,好像會幾首炫技的曲子、會彈一些華麗的東西,但就只會那幾曲,整個程度其實很虛….」
應付考試的學習法,實在不紮實,而且不長久!
為了考試而唸書、為了比賽而練琴… 都有做出一個樣子,但是沒有穩固的基礎,因為沒時間!更嚴重的是,當不考了?不比了呢?媽媽不逼了呢?
所以也遇到很多人,畢業後不再彈了。因爲任務完成了。終於結束了。
在教學中我一直強調,比賽、檢定、考試,絕不是目的。他們出現的時機,要是能輔助孩子對音樂熱忱的推展。當自己準備好了,選一個合適的比賽,讓自己在舞台上享受自在燦爛,當孩子在舞台上遇見更棒的自己,自然會與音樂更連結、更喜歡,此時,那個比賽的舞台才能是輔助。
(關於「比賽、考試」更深刻分析文章請看《關於比賽的二三事》
在如此升學主義的氛圍下,我更是希望讓學音樂自由:讓孩子內心真正喜歡上音樂,才能長久,也才可能陶冶!讓比賽與檢定,成為自己更愛音樂的輔助。當心真的喜歡上了,它才能是一輩子的朋友。其實任何科目都一樣,真心喜歡就不會「應付與交差」。當沒有真心連結,儘管得到再多的獎盃,它就只是一個個的任務完成。當爸媽不push學校不要求了,也不會再彈了。
近日剛好看到葉丙成教授的發言,實在無奈:「考試不考的內容,學生就不想學,老師也教不動、在家長的壓力下,老師也不敢花時間教考試不考的東西。一切都以考試為最終目標,從國中開始,師長都只靠考試的壓力來驅動學生學習,這才是台灣教育的真正問題所在。』
真正的教育,是驅動孩子內在的好奇與熱忱。名次、成績都是表象的、得來暫時的喜悅。家長也許可以看看,在學習過程,孩子眼神是否還有光?眼睛有光,因為內在熱情被點亮,而這份光會帶他自發性的去挖掘、終身學習。儘管看起來沒路,這份熱忱也會驅動他,自己去創造路!
而這份光:對生命的好奇心、內在的動機與熱情,其實,才是真正的競爭力!
Photo by Jenni Chien
(photo With 悠悠 Yoyo 藝想世界 7歲遊英國York)
🎼歡迎加入line社群🔍Veronica《音樂藝術學堂》
🎼 Veronica IG: 🔍 pianistveronica
🎼 Veronica’s YouTube: 🔍 Veronicay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