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童年的自由自在》

給孩子一個自由自在的童年,是否會讓您焦慮呢?


近日,冰島鋼琴家 #歐拉夫森 的 #郭德堡變奏曲,帶來台灣樂壇的一陣旋風。除了他獨特充滿辨識度的音樂,他的專訪也帶來省思:「自由自在的童年」,帶來無盡的想像空間與無限的可能!

歐拉夫森的音色:一股寬廣、冷洌、同時有種能量溫度;他的樂思理性又充滿創見。流露著自己國度地景的色彩、獨到特色的創意想像!歐拉夫森說巴哈的《郭德堡變奏》如同「一株參天的橡樹。是有機的、充滿生機與活力。」「我把一切融入其中,讓這件作品成為我的延伸。」世界巡迴八十八場的郭德堡,台灣樂迷何其有幸聽到第86、87場。那是完全心靈洗滌的85分鐘…


⏺️音樂就是生活


閱讀李欣恬給他的專訪,於是我明白為何他能如此獨特。歐拉夫森說:「父母給我自由自在的童年。」「我爸媽從來不希望我太早上電視或是逼我練琴,他們給了我很多身為小孩應該有的自由。我的媽媽會說,彈琴很好,但有時可以去踢足球,多交朋友,有正常的生活。」

所以歐拉夫森的童年並非一直關在琴房練琴。因為生命中有許多音樂之外的人事物,也更因此知道自己最愛彈琴,「我認為鋼琴簡直是世界上最美麗的物品、最有趣的玩具。我所擁有的所有玩具。」

歐拉夫森表示:「作為音樂家,多早成名並不重要,音樂是一場馬拉松賽,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人,成長了多少,如何表達音樂,音樂不是訓練猴子表演,要有生活經驗,要有涵養深度。」


因為「音樂不是一場比賽,而是生活。」藝術的養成,就在生活中,絕對不是汲汲營營的競賽裡。許多觀點,與近年的樂壇另一旋風,大家的阿嬤葡萄牙鋼琴家皮耶斯說的一樣。真正的藝術家,總告訴我們要慢下來,回到內心,與藝術連結!


⏺️古典音樂的再創造


因為古典音樂是有既定的樂譜的,我們得尊循作曲家的心意,在一定的框架中「再創造」。這個能力,是非常漫長的養成。千千萬萬個小時的淬煉,直到能對樂譜游刃有餘,而最終吸引人的,不是你的游刃有餘,是你在這樂譜中,能如何以你的涵養重新訴說作曲家。這需要非常寬廣的視野、與無數獨處時間。「琴房外的音樂課」,關於「心」的教育,才是發光的原因。一位鋼琴家之所以能成為藝術家,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吸引眾多聽眾,是因為他的音樂,能帶來直驅人心獨特的光。


這份光,就是只屬於自己的獨特創造力、靈性光彩,正來自「自由自在」的時間。


⏺️自由自在與亞洲家長的焦慮


然而亞洲的家長,普遍看不下孩子「自由自在」。當孩子東摸西摸、自顧得開心做著喜愛的事,家長就會發號施令:「去念書!去練琴!去寫作業…」。甚至,去念的書也不能是課外書,是要考試的書才叫讀書,或是當孩子有點空閑時間,總擔心跟不上、擔心別人都補了多少科了我們家的還在放鬆還在玩,於是又「幫忙」孩子排滿不同的補習,深怕孩子太自在沒有競爭力。


而事實上是,沒有空間自由自在,也無法天馬行空的創造了。長久的被塞滿、彈性疲乏,於是眼神茫然,也不再有好奇心了!這是生命歷程中,最大的喪失。


亞洲真的有非常多很會彈琴的孩子,因為家長很會盯,就是一直進琴房、長時間練琴。彈得很好的人非常多,真正發光的人很少。


因為真正讓人發光的部分,很多不是琴房能練得出來的。


「自由自在」是創造力萌芽所需的土壤。而屬於自己的獨特創造,才是音樂到最後能不同的原因。


亞洲家長在緊迫盯著練琴的同時,是否敢於放心的給予孩子自由自在的呼吸呢?


(音樂廳相片:取自巴哈靈感臉書鄭達敬拍攝)

🎼 Veronica’s IG : 🔍 pianistveronica 

🎼 Veronica的line社群:🔍《彈琴遊世界》

🎼 🎼 歡迎加入《與鋼琴家Veronica聊音樂教養》社團,一起交流琴童的學習、練琴心法、家長態度,也分享、觀摩孩子們的音樂成長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QCHAmUmLVV19Sn87/?mibextid=K35XfP #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