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來了一位認真又喜愛音樂的學生,媽媽說,孩子學琴學到都失去興趣了,因為老師要求每天要要把音階、琶音24個大小調都彈完,才能開始彈曲子。孩子只有八歲,她練得很辛苦,練完24個調後,一個鐘頭都過去了,也沒有精神與興致再彈接下來的樂曲了。原本很喜愛音樂,但是讓這規定磨掉了興趣。
於是就有人問:「練習音階超無聊,可以直接跳過嗎?」
覺得音階超無聊的,可能都練錯方式了,還練習了超長時間,不止浪費了時間還建立錯誤的技巧,真的好可惜啊!
分為幾點來說明囉:
為什麼練習音階(包含琶音)這麼重要呢?
因為這是幫助我們,以「最精準且方便」的指法奠定對24個調的熟悉與理解。音階琶音在樂曲裡面到處都是,若能先正確的建立好指法,在彈樂曲時,就不會亂無章法的以各式各樣的指法彈奏。原本以為要省時間不練習音階,結果反而變成更浪費時間…
一般的重複音階練習是浪費時間
因為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所以所有的練習一定要讓腦子來帶手指。練習音階,切忌只是節拍器打開,腦子沒在動只有指頭一直彈,彈完一次增快速度,練著練著,只有速度變快了,聲音怎麼樣都沒管。當你的心腦沒有帶領你的手指的練習,那麼練習會只是手指運動,唯有當心先想好一個「聲音的樣貌」再讓手指彈出,藝術才會在其中產生。
所以要怎麼練習呢?
最重要的是,要pre-hear你要創造什麼樣的聲音,當每一個音都彈漂亮,集合起來才會是一段好聽漂亮的音樂(記得,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所以我會先讓學生練習Non-legato,就是以Whole Arm Action的技巧,讓每一顆音都發漂亮。「觸鍵法」一定要正確:運用whole arm action(整隻手臂的彈奏),正確的施力,讓學生耳朵緊跟著自己的呼吸的手臂、紮實的指尖所發出的每一顆音,練習音階同時,也在練習正確的放鬆(手臂手腕)與支撐(指尖)。
正確練習,不需很長時間,也不會很累!
Non-Legato練完後呢?
其實non-legato是非常好的練習法,切記務必要腦子跟著聲音走。 練完之後我們可以給自己出任務:「做一段生氣的音色」也許此時需要每顆音多點重量,再短刺一點;或是「做一段如同在雲上搖擺的聲音」,此時也許不用彈那麼深,讓手腕圓滑帶聲音。或是「模仿豎笛的音色」…等等…
總之,音階還有很多玩法,重點是,讓心腦帶著你的手來練習,先有了音色的想像再以不同觸鍵法帶出來。當有音色任務時,彈奏就會比較有覺知,讓腦子的想法、耳朵pre-hear的聲音來帶動肢體、手臂、手腕、指尖。絕對不能「手在跑腦沒動」!當練習充滿覺知,就絕對不會無聊,且充滿創意,而且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同時建立正確觸鍵,還有對聲音與施力的理解,練得有效率。
所以,一天到底要練習幾個音階?!
音階的學習是螺旋浸潤的。音階琶音很重要,但是不用每天練完全部。不用練多,但要練出「質」來。
音階的重點是要以最精簡方便的指法,來熟悉每個調的彈奏方式。
如果是初學(從開始學到大約皇家檢定四級,即小奏鳴曲程度),大約一週只彈一個調,或好幾週彈一個調也沒關係。但是有沒有彈對彈好,很重要。首先要熟悉那個調的「地理位置」,也就是音的分佈,手指如何開合與如何轉指。鍛鍊以手腕來帶的拋物線轉指,此時手臂也都會自然帶動,而不是用大拇指往手掌內凹的硬轉。然後注意每一顆音的發音是否飽滿好聽。
若是幾週才學一個音階,大約兩年甚至三年才輪完24個大小調。但是是質精的練習。輪完後,程度可能也已經提升到中級了。此時再次回到C大調練習音階,但可以加入很多音階的變奏:如三度六度音階、反型音階、八度音階等等。並加入更多的「音樂指示」,如:三度音階上行以年邁之姿來彈奏(很重的non-legato,每一音較沉較重,更多指腹與手臂的重量),反行時回到雀躍的童年(此時可以stacatto,想像木管non-legato的音色)。中級學生也許一週可以兩個調(關係大小調)並加上很多不同的變奏。
如果是初學,音階不用花超過15分鐘。十分鐘也可以。質永遠比量重要。
但也有很認真的學生告訴我:「老師,我每天光音階就練習幾鐘頭,從C大調開始每個調都練習,好花時間啊……這樣真的有用嗎?」
我一直在推廣一種「心手合一」的練琴方式,重點就是,練琴絕對不是盲目讓手指一直動(不知道要創造什麼聲音、什麼想像),練琴一定要讓手跟著心中的聲音走,當心中有音樂用手帶出來,才代表你在以音樂傳遞心中的想法,此時「藝術」於焉誕生。
記得,練完琴,不能是手很累(用力錯誤啦),應該是腦子需要休息一下(這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