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大學的嘆息橋也是哥德式精典代表 |
比利時布魯日聖母院教堂的迴廊Pointed Arches(拱形牆) |
還是巴黎聖母院的玫瑰花窗最華彩精緻 |
比利時Antwerp的教堂最高點 上通天堂的Lantern設計 上繪有天堂的想像 |
骨柱(ribs)無限向上的攀升 輕盈 大片牆玻璃使室內明亮 |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禮拜堂 骨柱在頂上匯聚為華麗的扇形裝飾 英國的扇形天頂是哥德式高峰時期(High Gothic)的代表 |
倫敦西敏寺大教堂 外牆可見飛簷支撐變薄的牆 |
漫遊在歐洲各處, 不知拜訪過多少神的殿堂,
哥德式教堂卻總有一股特別吸引我的力量…
開始於十二世紀(1120)的法國北方,
因為St.Denis教堂的主教想改進當時的Romanesque較為厚重的建築風格,
哥德式建築就這麼誕生了:
它的室內風格是輕盈,明亮,及視覺的向上攀升,
為此, 之前使用的大石柱改為許多較細瘦的骨柱(ribs)一同支撐,
骨柱們一起向上攀爬到頂上會合, 巧妙又精工的結構計畫, 成為哥德式最為特殊的華麗天花板!
除此之外, 拱形牆(pointed arch)代替了原來走道柱子間的圓形牆, 使得視覺更向上拉
沉重的石頭牆, 改為大片玻璃, 室內因此而輕盈且明亮
而彩繪了的玻璃, 讓來自神國的光,
五彩繽紛地點燃了原本灰暗暗的Romanesque式教堂!
為了支撐變薄的牆壁, 哥德式教堂的外結構一定會有’飛簷’(flying buttress)
又是另一特色!
骨柱的攀爬, 拱型牆的使人向上望, 還有來自神的光…
這一切建築語言的創造, 無非是要使人在神的殿中更接近祂!
然而, 在向上望時, 人在這教堂的無盡攀升之中更感到自己的渺小…
神的國度遙遠無可測量, 更因置身於這無可測量的龐大力量之中,
更想直接將自己獻上, 給無限的祂~
這種對神國的仰望其實是神秘且浪漫的靈想!
哥德式教堂自1120年開始, 成為中世紀歐洲各處榮耀神的殿堂!
遊遍歐洲哥德式教堂, 北英格蘭Coventry的這座, 深深刻在我的記憶裡~
這是在德軍轟炸英國後還倖存的一座廢墟,
夜裡, 我爬上樓踢走入依稀顯現的哥德式建築語言裡:
向上攀延的骨柱還零星可見, 但沒有頂作為他們最後的交會,
我的視線, 直接仰望至無盡的星空,
這黑暗的廢墟中, 東方祭壇亮起唯一的一盞燈:
照明的是沒被炸毀的十字架, 和架上受難的基督…
人間的仇恨, 紛亂, 毀了建築, 卻炸不死神國的永恆希望!
儘管成了廢墟, 這哥德式的氣氛還在其中不斷的流竄,
也流入我的血液裡…
這股神秘且浪漫的龐大力量, 讓我在向上仰望的同時,
有股想跪下的慾望, 臣服於’神聖’的光茫!
此時, 內心不斷撥放著巴哈的降B小調前奏曲與賦格,
前奏曲神秘的色彩流著的是虔敬謙恭的情緒, 而那偉大的雙賦格藝術,
不斷的交織對位, 完美的合聲鑲嵌到曲末高潮時, 領我靈上升至教堂的最高點…
在這場景裡, 音樂填滿了廢墟, 帶我領受哥德式不可測量的神秘經驗!
柏林紀念教堂裡Coventry 十字架象徵合解
去年在柏林, 走入’紀念教堂’時, 我驚訝的發現這座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教堂,
乃是英軍因德國轟Coventry後的報復行為!
而奇怪的是, 這裡的基督雕像也倖免於難, 完好的躺在僅存的教堂廢墟中!
德國政府自英國Coventry搬來兩根長釘, 做成十字架,
放在雕像旁, 成為兩國和解的救贖…
只要有神就有希望, 不管在哪一個國家!
柏林的這座紀念教堂旁, 又站立起一座新的教堂!
現代哥德建築:沒有向上無盡的升揚, 這建築反重視寬廣的空間發展,
唯一的哥德式語言是彩繪玻璃: 這座新教堂幾乎是由彩繪玻璃建起來的!
經由玻璃而泛藍的光, 染遍整座教堂!
當我走入時, 管風琴正熱烈的響著,
我坐了下來, 又感受到這聲與光合著領我精神飛昇…
這教堂雖現代, 但也’哥德式’的感動人~
米蘭大教堂 精工雕琢 裝飾與結構繁複的連結 室內無盡上揚的神秘想像
出自浪漫派詩人哥德:’I call architecture as frozen music’(建築是凝凍的音樂)
這美學名句不知傷透多少後世人的腦筋?
若說建築是凝凍的音樂, 那音樂是否是流動的建築?
米蘭大教堂, 世界第三大, 這棟教堂的建造橫跨五世紀(1387-1865)
是哥德式建築的高峰之作!
外型本就是一個pointed arch, 並以六排尖塔分隔其結構,
精工雕琢與結構繁複的連結, 氣勢磅礡,
黃金聖母高高站在東方祭壇所延伸出的尖塔, 向天仰望,
在沒有日光照耀時, 教堂內部有些灰暗卻不陰沉, 更增它的神秘性!
我在這內部的巨大空間走著, 感受到的是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
三十分鐘長的奏鳴曲, 其中也分為六個段落, 相互緊密巧妙的連結,
全曲也氣勢磅礡, 但也蘊含神秘的柔情,
要詮釋這麼龐大的樂曲, 一定要了解這音樂的建構,
明白每一樂句的走向及用意, 將情感扎實的建築在音樂結構中,
聽者才不會聽不出所以然的迷失在流過的無數音符裡,
其中不斷的高潮醞釀成最後靈魂的昇華,
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 浪漫派的高峰之作!
好一個神秘又浪漫的哥德式昇華!
然而, 我最美的哥德式教堂經驗是在貝多芬的偉大後期作品109!
那是我在倫敦一個小的哥德式教堂的獨奏會…
貝多芬後期作品的純粹精神性, 絕不是勤練苦練所能成就!
經年累月的體會音樂及生命,
也不能保證能將讓指尖流出他想呈現的那個理想境界!
尤其是那神聖的第三樂章:主題與變奏,
這緩慢地主題是極具歌唱性的四部聖詠,
經歷了六個變奏後又回到了原主題而結束…
這似乎是貝多芬的生命傳記!
主題是他原始的神聖靈魂, 如同唯美夜曲的第一變奏是年輕浪漫的貝多芬,
經歷短暫幽默卻也執著的第二變奏,
到壯年的第三變奏: 豐沛的意志力, 永不妥協的向前衝!
第四變奏:閒適柔和的開啟, 之後强弱起伏巨大極端, 猶如他的個性
第五變奏: 賦格形式, 主題以强音不斷出現, 繼續他不妥協的奮鬥人生!
第六變奏: 晚年的精神超昇, 中聲部以連續震音不斷裝飾著,
強化了這精神超越的決心而達到了一種精神狂喜的境界…
之後沉靜了下來, 又回到了原主題, 他原始的神聖靈魂…
我花了好長的時間學習此曲,
我那位很懂我的老師Patsy在上課時不斷告訴我:
‘Veronica, you need to forget yourself, and let the music take you’
(別再想要如何詮釋音樂! 你必須忘掉你自己, 讓音樂帶妳走!)
但這何其不容易啊!
當我置身哥德式教堂演出這樂章時, 我感到自己不斷的在每一次的變奏中攀升!
彈到那精神狂喜的第六變奏, 突然, 一陣空…
我的手指還在琴鍵上動著, 但我不知我在哪裡?
音樂帶著我, 一直彈到最後的昇華了的原主題…
當我的手終於離開琴鍵, 緩緩的, 我回到了這世界,
在掌聲中我敬了禮下台, 心中流動著的是那無可言喻的精神狂喜!
我知道剛才經歷了那神秘的’高峰經驗’!
其實只有短短的兩分鐘, 但我感覺音樂不斷超升,
洗滌了我, 也帶我進入永恆: 一個純淨的真空地~
探索著無數的哥德式教堂,
我總是在想, 教堂的最高點到底是什麼?
剛才, 貝多芬以音樂帶我做了完全忘卻自己的神秘祈禱…
我在凝動的音樂裡彈著流動的建築!
仰望眼前這小小的哥德式教堂的最高點,
我似乎到過那裡…
在倫敦的小哥德教堂音樂會後
Veronica in London 2006
纖細地感知音樂的倫倫在看完這篇文章後 寫下一段情感豐沛的音樂文字 讓我感受到一切的分享都更有意義~ 請連接到倫倫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