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ildings in bricks, Victoria, London
Veronica at Victoria&Albert Museum
印象中的英國與台灣
在我的腦袋裡 因紅磚建築連結出一種不太相同的相似處
自維多利亞時期 (1840-1904)
紅磚似乎成為整個倫敦區最重要的建築石材
當時許多據磅礡氣勢的紅磚建築
華麗又繁複 映著滿佈綠蔭的英格蘭
特別鮮明亮麗
自二十世紀初 整個倫敦區也開了紅磚住家的風氣
而英國人愛園藝
住家幾乎都是有前後花園的房子
紅磚配上尖尖的屋頂和明亮大窗
成排站著 就是倫敦住宅區常見的景象
很是可愛
Houses in Bricks, at my neighbourhood
然而這種紅磚石材
在台灣似乎只零星的存在鄉間的住家
這些厝 沒有多餘的裝飾
他們古僕的親合力 對我而言卻似乎只屬於自然的風景
在台灣時 我總只能遠望欣賞紅磚厝為大地點綴的生機
直到來到英國後 輾轉住過幾處 都由紅磚砌成
連讀的學校 拜訪的朋友 學琴的老師家 也通通都是紅磚建築
於是在這裡 紅磚成為我每天的必然連結
at Victoria, London
然而我最深刻的紅磚經驗其實來自台灣
台北的紅樓劇場
去年十一月參加「精英論藝」研習營
應邀為土耳其的雕刻家(Tufan Kemal)做演講的口譯
我們在紅樓劇場裡 指風車劇團每天清晨帶我們身體律動
之後是許多深具創作思維的演講(吳念真導演 李永豐導演)
和吳義芳老師的現代舞蹈課程
指風車劇團果然讓紅樓風華再現
我們一週裡為藝術整合的議題 腦力激盪
紅色的氛圍瀰漫 為創作暗自內蘊一股紅光
然而我望著這劇場 1900年建造
在台北熱鬧的西門町一角
卻是十足的英式維多利亞式建築
我這不務正業的音樂家 在紅樓經驗完全的劇場生活
這座生於台灣的英式建築
是我不期而遇卻最為深刻的紅磚印象~
Veronica at Redhouse Theatre, 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