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es Rathaus(古市政廳 德式文藝復興建築)
盛夏的萊比錫,
柔暖的陽光讓這繁忙的大城市 染上一股小鎮般的閒適氣息;
古城在溫潤的氣候裡依然漫著一種德意志式的條理,
腦中迴響著我兩天前在薩爾茲堡獨奏會中所演奏的壓軸~巴哈的夏康舞曲,
我的腳步,直接向城中心巴哈的聖托馬士教堂走去.
逛到Weimar(威馬)時,也遇見巴哈的塑像
雖說萊比錫並非巴哈的故鄉,
他將一生最精華的時期與創作獻在這城市 ,
尤其是在聖托馬士教堂(St. Thomas)!
巴哈生在1685年德國中部的Eisenach小鎮,
他的父母,叔叔伯伯全是音樂家,
他自幼耳濡目染:舉凡大鍵琴,小提琴,管風琴都精通;
並有副好歌喉 ,在男生合唱團中擔任高音部.
他的音樂事業分為三個階段 :
威馬時期:宮廷管風琴師 (1708-1717);
Cothen時期:Leopald王子的音樂總監 (1717-1723) 與
萊比錫時期:聖托馬斯教堂的合唱指揮家與萊比錫城的音樂總監 (1723-1750)
St. Nicholas教堂,與St. Thomas教堂間隔只需步行五分鐘
擔任合唱指揮與城市音樂總監,
其實若非巴哈如同神蹟般的創造力,還真是吃不消!
音樂總監得準備萊比錫St. Thomas與St. Nicholas兩重要教堂的每週日教會音樂,
而萊比錫屬於路得教派傳統,特別重視以音樂來崇拜接近神,
每週日的早晨崇拜從7:00-11:00幾乎四小時長,
而其中的講道時間一個鐘頭,也就是說:
巴哈得將剩餘的三鍾頭以音樂來配合崇拜!
所以巴哈每週得寫出一部新的清唱劇 (cantata).
清唱劇可不是簡短的聖詩,
它是一種以宗教內文為基礎,由器樂奏,合唱,宣敘調與詠嘆調(獨唱或重唱)交叉組成的.
它嚴謹的架構其實如同一出小型歌劇 ,每齣大約半小時長,
而清唱劇之外,巴哈得彈奏管風琴,
當作崇拜序樂 講道的前後奏 尾奏...
這部份則靠他的深厚演奏與作曲底子:
巴哈在崇拜中配合當時氣氛,講道內文,邊演奏邊自由即興作曲並轉調,
成為後世謂為奇觀的巴洛克式華麗即興風格!
建於1409年的St. Thomas教堂 至今留著哥德式建築內觀
此外, 為了讓每周日的崇拜能有最完美的音樂呈現,
巴哈繁忙的工作還包括了平日訓練聖托馬士教堂學校的男生合唱團,當時有54位男童,
這工作除了練唱,指揮,還得包括教導學員學習拉丁發音,同時培養一同搭配的器樂演奏家﹔
所以巴哈在萊比錫的日子裡是與家人們一同住在聖托馬士學校宿舍裡的,
而巴哈的孩子們當然也在如此的音樂環境中也一個個成為音樂家.
Bach Monument站在聖拖馬士教堂側門,也就是他之前與家人同住的學校宿舍所在地
一週寫出一齣清唱劇已經算是神速,
作曲之餘 ,週間還要忙碌訓練合唱練習週日的崇拜音樂,
此外巴哈還要利用‘閒暇時間’替教會的特殊節日作大編制的樂曲:
諸如復活節的<馬太受難曲>,
聖誕節的<耶誕神劇>,
還有<B小調彌撒>等等...
但創作力旺盛又經歷充沛的巴哈作品並不止於此,
自1729年,他又接下了萊比錫大學業餘音樂社團的音樂總監(Collegium Musicum)
為社員的每週的演奏會作純音樂:
像是<複格的藝術><郭德堡變奏曲><十二平均律第二冊>等也都是來比錫時期的大作,
這些樂曲呈現出至今還無法超越的完美複音音樂技巧(包括對位法,卡農,與賦格)
然而巴哈雖然豐沛的創作,在他身前卻是以領唱指揮與音樂總監的身份留名.
他的作曲家身份還不如同期的在柏林的塔雷曼(Telemann)與倫敦的韓德爾!(Handel)
直至十九世紀,同住在萊比錫的舒曼與孟德爾頌再度發現並宣揚他的作品,
他神蹟般至今任無法取代的複音音樂技法,
才開始受人們尊他為~音樂之父!
Bach的墓地在1950年搬回到聖拖馬士教堂裡
盛夏的萊比錫,
柔暖的陽光讓這繁忙的大城市 染上一股小鎮般的閒適氣息;
古城在溫潤的氣候裡依然漫著一種德意志式的條理,
腦中迴響著我兩天前在薩爾茲堡獨奏會中所演奏的壓軸~巴哈的夏康舞曲,
我的腳步,直接向城中心巴哈的聖托馬士教堂走去.
逛到Weimar(威馬)時,也遇見巴哈的塑像
雖說萊比錫並非巴哈的故鄉,
他將一生最精華的時期與創作獻在這城市 ,
尤其是在聖托馬士教堂(St. Thomas)!
巴哈生在1685年德國中部的Eisenach小鎮,
他的父母,叔叔伯伯全是音樂家,
他自幼耳濡目染:舉凡大鍵琴,小提琴,管風琴都精通;
並有副好歌喉 ,在男生合唱團中擔任高音部.
他的音樂事業分為三個階段 :
威馬時期:宮廷管風琴師 (1708-1717);
Cothen時期:Leopald王子的音樂總監 (1717-1723) 與
萊比錫時期:聖托馬斯教堂的合唱指揮家與萊比錫城的音樂總監 (1723-1750)
St. Nicholas教堂,與St. Thomas教堂間隔只需步行五分鐘
擔任合唱指揮與城市音樂總監,
其實若非巴哈如同神蹟般的創造力,還真是吃不消!
音樂總監得準備萊比錫St. Thomas與St. Nicholas兩重要教堂的每週日教會音樂,
而萊比錫屬於路得教派傳統,特別重視以音樂來崇拜接近神,
每週日的早晨崇拜從7:00-11:00幾乎四小時長,
而其中的講道時間一個鐘頭,也就是說:
巴哈得將剩餘的三鍾頭以音樂來配合崇拜!
所以巴哈每週得寫出一部新的清唱劇 (cantata).
清唱劇可不是簡短的聖詩,
它是一種以宗教內文為基礎,由器樂奏,合唱,宣敘調與詠嘆調(獨唱或重唱)交叉組成的.
它嚴謹的架構其實如同一出小型歌劇 ,每齣大約半小時長,
而清唱劇之外,巴哈得彈奏管風琴,
當作崇拜序樂 講道的前後奏 尾奏...
這部份則靠他的深厚演奏與作曲底子:
巴哈在崇拜中配合當時氣氛,講道內文,邊演奏邊自由即興作曲並轉調,
成為後世謂為奇觀的巴洛克式華麗即興風格!
建於1409年的St. Thomas教堂 至今留著哥德式建築內觀
此外, 為了讓每周日的崇拜能有最完美的音樂呈現,
巴哈繁忙的工作還包括了平日訓練聖托馬士教堂學校的男生合唱團,當時有54位男童,
這工作除了練唱,指揮,還得包括教導學員學習拉丁發音,同時培養一同搭配的器樂演奏家﹔
所以巴哈在萊比錫的日子裡是與家人們一同住在聖托馬士學校宿舍裡的,
而巴哈的孩子們當然也在如此的音樂環境中也一個個成為音樂家.
Bach Monument站在聖拖馬士教堂側門,也就是他之前與家人同住的學校宿舍所在地
一週寫出一齣清唱劇已經算是神速,
作曲之餘 ,週間還要忙碌訓練合唱練習週日的崇拜音樂,
此外巴哈還要利用‘閒暇時間’替教會的特殊節日作大編制的樂曲:
諸如復活節的<馬太受難曲>,
聖誕節的<耶誕神劇>,
還有<B小調彌撒>等等...
但創作力旺盛又經歷充沛的巴哈作品並不止於此,
自1729年,他又接下了萊比錫大學業餘音樂社團的音樂總監(Collegium Musicum)
為社員的每週的演奏會作純音樂:
像是<複格的藝術><郭德堡變奏曲><十二平均律第二冊>等也都是來比錫時期的大作,
這些樂曲呈現出至今還無法超越的完美複音音樂技巧(包括對位法,卡農,與賦格)
然而巴哈雖然豐沛的創作,在他身前卻是以領唱指揮與音樂總監的身份留名.
他的作曲家身份還不如同期的在柏林的塔雷曼(Telemann)與倫敦的韓德爾!(Handel)
直至十九世紀,同住在萊比錫的舒曼與孟德爾頌再度發現並宣揚他的作品,
他神蹟般至今任無法取代的複音音樂技法,
才開始受人們尊他為~音樂之父!
Bach的墓地在1950年搬回到聖拖馬士教堂裡
巴哈的萊比錫,27年幾乎全奉獻在這座教堂裡:
管風琴華麗又自由即興的D小調觸技曲 ,深沉且神聖的貫滿整座教堂:'這音樂之父哪來這麼豐沛的創作力’ ?
我慢慢步行出聖托馬士教堂,
此時教堂的鐘聲以下行半音階齊鳴響起
清亮又深遠,傳遍萊比錫古城,
像是巴哈的D小調 觸技曲,即興花奏中華麗的昇陽...
隨著鐘聲我在心裡以巴哈的D小調夏康舞曲應合,
在舞曲一次次的主題變奏中飛揚...
來自神聖國度的創造力,嚴謹中的自由,豐沛不絕,
用心靈親近神聖,這本是神秘難解的美麗奇遇!
誰說巴哈的巴洛克不浪漫?
我在聲聲鐘響裡, 更貼近巴哈的心~
於聖托馬士教堂哥德式雕飾的門前
(PS.筆者在這趟旅行後,回到倫敦,以巴哈的C大調前奏曲,譜出這曲<教堂鐘聲>,也收入在我的專輯:歐洲幻想曲 裡)